2014年1月9日上午,学校博士后工作会议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申报动员会在长安校区校务楼四层会议室召开。学校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在站博士后等100余人参加了会议。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祥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人事处副处长樊婧主持。
人事处处长李磊简要介绍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具体情况,着重分析了我校近五年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获得情况,重点讲解了2014年中国博士科学基金项目在申报、评审及使用等方面相关政策的变化,还就2014年学校博士后工作的具体思路向与会人员作了说明:一是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二是总结我校十年博士后工作,积极对外宣传,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提高博士后招收质量;三是开展实施学校博士后国际交流项目,对博士后出国(境)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提供支持;四是积极组织各类博士后活动,如成立博士后联谊会、开展博士后主题沙龙等。
会议特别邀请了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高子伟教授和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张新科教授分别结合理工科及人文社科的不同学科特点就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作了专题引导报告。高子伟教授结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的最新变化,以“如何完成一份令人赏心悦目的申报书”为题向大家说明了申报基金项目的注意事项。张新科教授从申报课题应关注的问题、课题论证以及需注意的细节问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其“四定”(实、新、深、顺)的课题论证观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建祥副书记指出,此次会议以会代训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时间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充实。近几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博士后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博士后工作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一是工作职能由研究生院划归人事处,管理关系进一步理顺,解决了一些政策(如待遇、教师选留等)执行中的困难;二是制订出台一系列新的管理办法,如《陕西师范大学师资博士后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规范进一步完善;三是将博士后按我校专职科研人员对待,博士后定位进一步明晰;四是加强博士后考核力度,博士后要求进一步严格,获得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逐年增加,“香江学者”计划申报也取得了突破;五是经积极建设,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站数量达到18个,流动站的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但看到成绩的同时,我校博士后工作与部分兄弟院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申报而言,部分博士后仍处于被动申报状态,内在动力不够,尚未形成主动积极的申报氛围;各博士后流动站在非常重视的前提下,因多种原因,具体的策划组织工作仍待加强。
张建祥副书记特别强调了博士后工作的二十字方针:提高门槛、规范管理、保障待遇、加速流转、重在质量;并就博士后工作今后的工作重点作了说明:一是对博士后作为我校专职科研人员的定位要更加清晰,将博士后队伍建设成为学校科研队伍的生力军,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专项基金项目也应积极申报;二是博士后工作要进一步改进,部分长期未招收博士后的流动站要积极主动,改变策略,招收高质量博士后进站;对在站时间超期严重的博士后,流动站要结合各类考核加紧督促,规范流转;各流动站要加大全职博士后招收力度,优化博士后人员队伍结构;进一步完善调整博士后工作政策,出台学术型博士后的管理办法,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三是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不仅是博士后个人科研能力的展示和锻炼,同时也将作为其出站的一项考评指标,符合条件的博士后人员应抢抓机遇,积极申报;四是在基金项目获得后的经费使用政策方面也要有所调整,以提高申报积极性和基金的使用效率。今年的基金申报工作在即,希望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及各位博士后人员积极面对,精心组织,做好项目选题和申报工作,争取不断增加获批数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随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的教育学流动站管华博士、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生物学流动站任鸿雁博士结合自己的基金申请经历,从科研选题、申报态度和标书写作技巧等方面分别交流了他们申请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的体会。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简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金是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自主创新研究的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有力地支撑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科学研究等工作,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列入中央财政年度预算,旨在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的优秀者,基金资助形式分为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面上资助是对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自主创新研究的科研启动或补充经费,资助金额共分为二个等级:一等8万元人民币;二等5万元人民币;特别资助是对在站期间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和研究能力突出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资助,资助金额15万元人民币。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