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我校在雁塔校区启夏苑二层多功能厅召开高层次人才代表座谈会。座谈会的主题为“聚焦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学校综合改革”。部分高层次人才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党委书记甘晖、校长程光旭、副校长萧正洪、党委常委卢胜利、校长助理杨祖培出席座谈会。会议由程光旭校长主持。
程校长首先说明了学校召开本次座谈会的目的,他指出,师大需要大师,要把师大建成大师云集和培养大师的高校,需要扩大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规模,增加领军人才的数量。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则是重中之重。如何做好此项工作,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师大心情愉快地工作,组建学术团队并培养好校内的苗子,需要具有切身体会的人建言献策。他希望与会的高层次人才代表踊跃发言,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学校将花大力气做好高层次人才建设工作,引培并举,切实做到引得进人才、培养出人才、留得住人才。
座谈中,与会的高层次人才代表纷纷发言,谈及了个人在学校的工作体会、遇到的问题、对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建议等。与会代表对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及所在单位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对学校快速发展中出现或面临的一些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杨宏科教授在发言中首先感谢学校和学院对自己的关心与帮助,表示将继续努力工作,勤奋写作,产出好的作品,以此回报学校。刘生忠、王新刚、刘鹏等教授谈到,学校的人才引进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工作周期较长,一定程度导致部分优秀人才流失,建议学校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审批工作,缩短工作周期,吸引和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校工作。陈锦屏教授讲述了自己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艰辛历程,认为生产实践赋予了教学、科研强大的生命力;他希望青年教师不仅要勤于钻研理论,而且要勇于深入生产实践,将教学科研工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为自己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李正平、吴光、张萍、徐学红、杨鹏、唐艳丽、蒋加兴等与会代表谈到,学校目前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机制引发了研究生数量不足、质量差异较大以及科学研究能动性不足等问题,建议学校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机制,同时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宣传力度,吸引和选留更多的优秀生源,激发研究生科研工作的能动性,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导师的科研工作中。侯甬坚、曹胜高、于赓哲等教授认为,学校管理应尊重人文社科和理工科自身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采取某种单一方式,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的考核应有所区别,体现学科和专业特性;建议学校引导教师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科研计划,为青年教师创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沙龙,激发青年教师的学术活力。
甘晖书记最后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学校要在2024年即建校80周年时实现“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需要高水平的学科及学科带头人作为支撑,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针对与会高层次人才代表发言所提的问题,甘书记强调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政策既要符合国家发展现状,又要符合人才自身成长规律。政策的导向性很关键,应该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将管理重心从学校到学院直到学科逐步下移,学科专家对人才的评价才是最客观准确的。二是评价体系,学校现有文、理、工等几大学科门类,应实现差异化的分类管理,不能搞“一刀切”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三是团队建设,团队应是为解决重大问题而生的,随着原有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诞生而不断重组或扩大。四是研究生培养,应在“质”上重新认识,一定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五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对于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应注重动手能力和对仪器的敏感度,不能用衡量教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六是青年教师培养,各有关单位应认真规划,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应做好“传、帮、带”工作,大家一起努力,为青年人成长指明方向。甘书记还对与会的高层次人才代表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做好所在学科的前景规划;二是带出一支有战斗力的、团结和谐的队伍;三是培养好学生;四是做德才兼修的学者。
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等部门负责人也参加了座谈会并作了发言,表示将认真思考和吸纳与会高层次人才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机会、搭建平台,积极推动学校综合改革。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