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工作动态

我校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发布日期:2019-01-03     作者:     浏览数: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认定结果,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王之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教师持续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教育部于20177月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的通知》,正式启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希望组织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工作,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对活动的组织、开展进行了安排部署。除王之教授团队外,学校还遴选确定了5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育团队,在拓展发展通道、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长效机制建设促进团队可持续性发展。学校将以此契机,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示范,切实推进高校教师团队建设,以团队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团队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团队建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步伐。

据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共有来自全国200所高校的201个团队入选,包括黄大年教授生前所在的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师团队。除吉林大学入选两个团队外,其他199所高校各有1个团队入选。团队负责人基本都是各自领域领军科学家和知名学者,包括数十位两院院士、国家杰青等。

 

附件: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教师团队事迹

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教师团队事迹

一、师德师风

团队成员深深热爱着党的教育事业,他们心系祖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作为高校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在学术上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甘于寂寞,潜心治学。多年来,团队负责人的王喆之教授带领团队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致力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为西部地区社会发展和进步不懈努力。团队成员足迹遍布西部地区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行程近百万公里。长期野外工作严重影响团队成员身体健康,并随时面临各种意外威胁:野外基地往往山大沟深,地质灾害频发,地震、洪水、车祸等危险随时发生,2002年陕西佛坪暴发洪水、 2003年佛坪山林大火、2008年汶川地震、2014年云南景谷地震,团队成员不顾危险,仍然在所在地区药材基地坚持工作。危险和困难都没有阻滞团队前进的步伐。团队成员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先进个人、陕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产学研先进科技工作者、陕西省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

二、教育教学

团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始终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改革,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他们渊博的学术知识,执着忘我、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吃亏是福”的处世格言影响和激励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五年来,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3人,硕士研究生345人,在读博、硕士研究生218人,联合培养研究生34人。13名研究生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或外方全额奖学金资助,前往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院、慕尼黑大学等高水平大学深造学习。所培养研究生在Metabolic EngineeringMolecular Therapy等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196篇,以会议报告、墙报等形式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余次;实验室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奖项436人次。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奋战在西部地区的科研、教学与生产第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科技报国、奉献西部的理想,为西部地区的教育科研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三、科研创新

团队以秦巴山区和黄土高原名优、道地、大宗和珍稀濒危药用资源为研究对象,从药用资源及可持续利用、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及调控、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与功能等三个方向开展重点突出、相互关联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药用资源短缺、药材质量不稳定、有效成分合成及作用机制不明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为中医药发展搭建多学科研究平台,使实验室成为我国重要的药用资源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成果孵化和产业技术推广基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和药用资源国家安全战略。收集、整理、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1万余份,建立了白芨等20余种濒危药材种苗快速繁育技术体系,制定了30余种大宗、道地中药材SOP、SMP和质量标准,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子课题、科技惠民计划、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等项目186项,经费累计6120.76万元,申请专利92项,授权73项;出版专著与教材16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84篇,其中SCI收录152篇;获得省部级等科技与教学奖11项,为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社会服务

团队作为学校科技扶贫的主力军,指导陕南、陕甘宁革命老区、甘肃、云南、四川、贵州等西部省区30余家企业和众多药农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野生资源抚育,精准扶贫;长期为陕西省科技厅、发改委等部门提供政策与技术咨询,制定省级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省市县科技部门合作,建立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和培训体系;组建陕西省黄姜、绞股蓝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领陕西省黄姜和绞股蓝产业发展;研究制定规范化种植技术30余项,推广规范化种植面积27.89万亩,抚育野生药材50.85万亩,年新增经济效益22.7亿元,帮助数万名农户脱贫致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药材质量的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

团队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团队成员长期在云南景谷、延安延川梁家河、安康岚皋以挂职等方式参与扶贫;团队成员作为省市科技特派员为贫困地区提供长期技术支持,开展科技惠民和精准扶贫,编著培训教材,培训药农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次。2015年,受教育部委托,实验室承办了教育部滇西领导干部研修班,为滇西连片贫困地区100余名州市县领导干部和企业主管进行生物医药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培训,受到了教育部领导和培训学员的一致好评。实验室作为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展日常性的科普教育活动,圆满完成国家“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等大型科普活动任务,近五年接待参观来访3800余人次,已成为学校科普教育的重要窗口。

五、团队建设

团队目前具有博士学位人数48人,占总人数的87.3%,73.5%的人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团队成员学科分布广泛,研究领域涵盖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多个领域,有教育部特聘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青年特聘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部级人才计划5人。实验室特别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40岁以下的青年人员20人,占总人数的36.4%,青年骨干的快速成长对实验室研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

关闭
上一篇:我校入选四项陕西省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 下一篇: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人事处党支部开展主题党...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